校长信箱:jyzx371@163.com
中文   |   English
您的位置 \ 首页>课堂教学 > 教学教研 > 教师成长
名师工作日志——刘艳菊工作日志
发布日期:2022/4/1

刘艳菊工作日志

(一)孩子的冲动

生活中有很多冲动,比如写作的冲动、锻炼的冲动、读书的冲动、做饭的冲动、考研的冲动.......但是,现实是我们从现在的孩子身上看到的冲动越来越少了。

冲动有两种——一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足而产生的强烈的“突围感”;二是对追求新生事物、情感与思想的强烈的“新鲜劲”。

无论“突围感”还是“新鲜劲”的哪一个,都会引出孩子的冲动,就是这冲动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越来越旺盛。

当有一天孩子心里开始有不吐不快的时候;当有一天孩子行为上不那么听话的时候,当有一天孩子要帮你做家务的时候.......孩子的冲动是生命力唤醒的最佳时机,父母可能会不舒服,孩子却会被激活。

记得华大基因尹烨说过:“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什么?就是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。”

善待孩子的冲动,这样才会更热爱生命!

(二)不会生气的父母很冷

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认为动辄生气的父母很冷漠,岂不知永远不会生气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更觉得冷。

如果一个母亲在生气,而她是真的很爱她的孩子,那么她的孩子就会感知且不会觉得受伤。而如果母亲从来不生气,孩子就会觉得很受伤,因为冷淡,她将变的疏远,感觉里没有空间与可能性,她将永远不会原谅这样的母亲。

因为我们有足够案例证明,继母永远不会比亲生母亲更容易生气,因为爱之深责之切,孩子也会更容易原谅和放下。因为这生气里有无限的爱。

这爱就像一把伞,它会改变你“生气的品质”,甚至会改变每一样来到她这里的东西的品质。当你把生气当一个敌人的话,你就只是一个纯粹的符号,一个概念,一个冷冰冰的存在,孩子的生命可能就变得没有了品质。

无意倡导动辄生气,只是要认清有品质的生气。有品质的养育,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骨子里,看见即拥有。

(三)让孩子远离“是非”的自己

当一个人可以去掉外在干扰和去掉内在消耗,那么他的天赋就会全然地显现,教育孩子亦是如此。

孩子是大概从9岁抽象思维萌芽的时候,便开始自己的“是非之旅”,他们在想象、思考、判断、尝试、调整、失败、成功的过程里训练大脑的功能,但是大脑总归是分裂的。

所以,他们在大概在12岁青春期以后又发展出了情绪与情感,也就是“心”,这让他们本来就已经是非漫天的头脑更加雪上加霜,从原来纯粹的“是非之战”转变为复杂的“自我之战”。

所以他们很容易逃避、失控和装死,有时像个英雄,有时像个狗熊。所以此时,父母很容易成为他们转战攻击的目标,手机、游戏也很容易成为他们转战沉迷的对象,房间很容易成为他们转战防御的阵地,虽然不能解决问题,但是却会得片刻的安宁。

即便如此,孩子依然在“是非”中的事实并没有改变。因此,父母的作为有三个方向:第一、让自己走进孩子,无论如何;第二、让孩子抽离是非,看见自己;第三、让是非成为资源,照见未来。

带领孩子走出“是非”的自己,尤其是青春期的父母,不要陷入孩子的“是非”,更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更大的“是非”。